搞不懂为什么要骂吴曦

jrs直播 歪歪比比 歪歪比比 2025年07月01日 22:05

图 | 前国足队长/江苏队长·吴曦

你们好,我是歪歪

在开始前,插一段话

最近老刷到一些匪夷所思的言论,也看到了一些大媒体,有影响力媒体发一些对比两个球员,捧一踩一类似的视频....我不敢想象,这种引导人们去网暴一个人的新闻背后,是怎样的媒体工作者,是安的怎样的心!

不说了,如果您是一个比较客观正直的人,请继续看下去,如果您通过苏超了解到足球,想进一步了解,您也看下去,如果您确实对某些人有不满,或者单纯想发泄,那不要让我的文章玷污了您的眼睛,请移步别的视频平台,那里有大把大把和您有相同志向的人。

步入正轨,2022年2月1日国足日报宣报,国足1比3负于越南的那场比赛,成了不少人眼中国足滑落谷底的象征。

而比赛第9分钟,吴曦低头“躲球”的一幕,被恶意剪辑、反复传播,成了他身上再也甩不掉的黑点。

对比之下,2025年苏超赛中镇江球员黄玮鸿用脸挡球的一幕,被某媒体高调发布,制造出一种廉价却有效的对立感:

业余球员都能用脸挡球,国家队队长却“躲球”?

一个暗讽,轻松把一位职业生涯拼过命的老将推到舆论的耻辱柱上。

但真相是,吴曦那一刻的低头动作,并不是畏惧,更不是“背叛国家队的懦夫本能”。

从生理反应、站位判断到整体战术背景,再到他曾经血染球场、鼻骨折断的过往经历,没有哪个角度能证明他是个“怕死的人”。

相反,这种断章取义的视频,只能说明一件事:

很多人根本不懂足球,却极度热衷于骂球员

01|一个用血拼来的队长

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吴曦的“前科”。

2017年3月,中国对阵伊朗,吴曦飞身封堵对手射门,被撞断鼻梁。

当场血流不止,被担架抬下。

后来接受采访,他一句“我得为这支队出力”让无数球迷动容。

2020年,他带领江苏苏宁获得中超冠军,这是江苏足球历史上唯一的一座顶级联赛冠军奖杯。

他是那支球队的绝对中场核心,一整个赛季攻防两端拼满,每场跑动超过11公里,一口气带队登顶——

这是江苏足球史上真正的巅峰时刻。

他也是中国足球历史上极少数“百场国脚”之一,国家队出场数超过100场。如果这不算“为国争光”,那还有谁?

2025年,他36岁,职业生涯已进入尾声。

但他依然在申花场上场均抢断3.2次,传球成功率89%,助攻全队第一。在足协杯申城德比中,他独造三球,成为场上唯一统治比赛的中场。

对比那些靠名气混日子的外援中场,这位中国老将依旧不输。

一个为国家队拼断鼻骨、为江苏夺冠、36岁还能传出致命直塞的球员,却因为三年前一个“动作”,被人连尊重都不肯给。

这不是“审判”,这是处决。

图 | 苏宁夺冠

02|苏超不是审判职业足球的刀

我们不否认苏超的火爆。

它的创意、活力、草根性,确实点燃了城市对足球的热情,也让无数人重新对“踢球”这件事有了参与感。

苏超的价值不是“打压职业”。

你可以夸他,但当你拿黄玮鸿挡球的视频去羞辱吴曦,那就不再是足球热爱者,而是足球破坏者。

事实上,苏超球员大多为业余或半职业身份,白天上班,晚上训练。

拼尽全力挡球没错,但他们从未站在亚洲杯、世界预选赛那样的压力场上

他们不需要在几亿人盯着的直播下为一场输球承担全国怒火,更不会承受“国家荣誉感的崩塌”这种高强度情绪症。

吴曦是“职业球员”,承担的是舆论和成绩的双重重量。

他输一场球,全网开骂;苏超某队员即便低级失误,也只是网络热梗。

这不是谁不努力,而是天平根本就不公平。

别说什么“人家业余球员都敢用脸挡球”,你确定你敢在12强赛对越南的禁区里,被时速百公里的球击脸?

最近,社交平台上流行一种声音:

“让苏超代表国家队出征” “国足不如苏超球队”。

狭隘、极端、浅薄

这种思维最大的危险在于,它把足球简化成了“用命堆的勇气表演”,完全忽视了系统性训练、技战术理解、身体状态控制这些职业核心。

更可怕的是,它鼓励了一种发泄方式——只要你不拼命扑球,就配不上这支队

吴曦躲了个球,就成了耻辱;他过去为国家拼得遍体鳞伤,在这些人眼中却一文不值。

这种单一的、暴力的审判,不只毁掉吴曦,也毁掉了我们对中国足球的最后一点理性。

就像足球评论员董路说的那样,吴曦“躲球”或许是判断失误,是反应迟钝,但你不能因为这一幕否定他为中国足球流的血和汗。

图 | 现象级“苏超

03|苏超点燃热情,国足承载责任

苏超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现象级赛事

这是好事,是中国足球需要的热土。

但它不该被拔高成革命旗帜,更不该沦为打压国家队的工具。

苏超有其独特魅力:亲民票价、文旅联动等等等等。

竞技水平毕竟有限,不论是球员储备、战术训练、对抗节奏还是身体素质

它和中超、国家队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。

国足呢?

它的战绩当然不让人满意,但它背负的是亚洲赛场的成败,是国家层面形象的输出,是一群人拼命挣扎的战场。

别把自己的娱乐需要,强加成他人的职业羞辱。

吴曦的存在,本身就是对“怕死论”的反驳

有人说:吴曦36岁了,还在混时间。那就来看看他最近的表现:

足协杯德比3次助攻,全场跑动11公里;场均抢断3.2次,列中场第一;传球成功率89%,助攻数全队第一;可胜任右后卫、后腰、前腰三位置,是申花战术拼图。

这是老将燃尽的证明。

他的身体没年轻时快了,但大脑更清楚,脚下更精准,他对节奏的拿捏,对位置的理解,是中国足球的稀缺资源。

更重要的是,他还能坚持。

他不欠国家队一句话,也没有理由再为一次“失误”道歉。

他早就用伤疤、冠军和百场数据证明过自己。

如果吴曦都不配被尊重,那中国足球这个词,干脆别用了。

足球,是用来理解的,不是用来羞辱的

“我们不奢求每场胜利,但至少要看到战士般的斗志。”

吴曦是那个战士。他不是完美的球员,但他是一个完整的人。

他的职业精神、自律态度、战术价值都不是一段视频可以抹去的。

也许他最终会被淡忘,但不是因为“躲球”,而是因为这届中国球迷,选择只记得讽刺和表情包。

讽刺可以是情绪表达,恶意却不是。

足球不是围殴,足球是我们共同的语言。

是我们能在泥地里奔跑,也能在国家队唱国歌的原因。

别再羞辱吴曦了。因为你们根本不配。

图 | 我们有最好的球迷和最多的球盲

关注我,猛猛吐槽

上一篇:记者:尤文继续和曼联谈桑乔转会 双方已商谈一周

下一篇:返回列表